close

嘉義新港板頭社區交趾、剪黏藝術村(二)



 

↑板頭社區位於北港溪與牛稠溪的沖積平原,新港鄉的西北隅,早期為沙崙地形,秋冬季時風強沙多,有「風頭水尾」舊稱。


居民早期以花生、芝麻、甘藷、甘蔗、玉米等旱作雜糧為主,自治中期,嘉南水圳支流完成後,則種植甘蔗與水稻為主。


社區目前有兩百餘戶人家,人口將近800多人,多數信仰媽祖、五年千歲與部分基督教,居民以務農為主。


1990年代寺廟剪黏、交趾陶等產業蓬勃發展,目前已躍為全國最大宗,而有「交趾剪黏工藝村」之稱。




板頭窯交趾剪黏工藝園區


板頭窯2007年落成,以交趾、剪黏為內涵,成為發展地方特色的休閒園區。


園區內設有交趾剪黏工藝館、體驗工坊、餐廳、創意商品展售、古典園林造景。



↑懷著濃厚興趣啟程,秉持執著精神,繼而背負起廟宇工藝傳承的使命,陳忠正師傅一步一腳印,一履一堅持,為摯愛的故土,刻畫下最美的藝術印記。




↑上圖我將照片放大,若無法看到全圖的話,請按Ctrl鍵再往下滾動滑鼠,這樣畫面就會縮小。相對按Ctrl鍵再往上滾動滑鼠,這樣畫面就會放大。



早期交趾陶為了燒製方便,師傅會在廟埕現場以露天窯燒的方式製作。


做法有兩種:首先都要將作品陰乾,而燒製方法一種是以粗糠悶燒方式;


另一種則是以龍眼柴或相思樹作為燃料,先素燒一次,然後上釉,再釉燒一次即完成。




↑剪黏--屋脊上的華麗演繹


剪黏在台灣廟宇裝飾藝術中,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傳統工藝,華麗的色彩、細膩的工法,襯托出廟宇的非凡氣勢。


表現主題通常為傳統民間神話、忠孝節義的人物故事,佈局搭配以花鳥、神獸、吉祥圖騰為背景。


藝師們用深厚的經驗和對傳統藝術的熱忱,把樸質的陶碗、玻璃、陶土化為璀璨精靈,將神話傳說在屋脊上做最華麗的演繹。



交趾陶--樑楣上的靈動圖說


交趾陶是一種低溫彩釉軟陶,大量運用在廟宇的樑柱、水車堵、壁堵等


以忠孝節義的民間故事、神話傳說為捏塑的腳本,製作祈福、吉祥之圖案。



↑石蔗車

西元1500~1910年石車早期是用來榨取甘蔗製糖用的器具,材質是青斗石或泉州花崗石。



↑社區導覽圖





↑追尋天際線的糖糕味和白鷺鷥圍牆。



養羊人家--這面藝術牆區真讓人喜愛,躲貓貓的女孩、趕羊的小孩、攀牆的孩子...各個孩子表情、動作都不一,可愛極了。


住戶很貼心在圍牆內設有台階,讓參訪村落的遊客可以站在台階上合影留念。



↑留金歲月--板頭五金既可愛又特別的設計。



↑生動可愛的童年記趣。



↑在村民們通力合作下,板頭社區各角落處處可見藝術巧思作品。



白鷺鷥剪黏藝術指標旁,沿著舊鐵路可以看到許多用馬賽克磁磚拼貼出來的「藝群牛」,每頭牛身上的圖案和色彩搭配的好美。



參考資料:


1.板頭社區發展協會製/新港鄉板頭村簡介。


2.板陶窯交趾剪粘工藝園區摺頁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仕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4) 人氣()